松茸的人工馴化栽培主要是在松茸適生林內進行。日本人將栽培松茸的地方稱為“松茸山”,松茸的收入是木材收入的3倍。3、炒出蒜香味時,放入切好的牛肝菌,大火翻炒至牛肝菌變軟,加入少許鹽調味即可。在松茸充分成熟并大量地產生孢子時,將松茸采下放到桶中,按每個松茸用水2公斤的比例加入干凈的水,攪拌后立即用孢子液接種。
牛肝菌怎么弄才好吃?
你好,我是熙陽,謝謝你的邀請,也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。牛肝菌柄粗壯,肉質肥厚,味道鮮美,而且營養十分豐富。是比較珍貴的野生菌種之一。我們這邊以黑牛肝菌居多。牛肝菌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種。如煮、燉、燴還有用它來煲粥,正因為牛肝菌營養豐富、吃法多樣、口感香甜,所以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。下面就來介紹一道干椒爆炒牛肝菌,用極簡單的用料來烹飪牛肝菌,有一句話說的好“美食的食材,往往只需要最簡單的烹飪方式”。
好了,話不多說,下面開始吧。需要食材:牛肝菌400克、食用油略多、食鹽適量、大蒜1頭、干辣椒3個烹飪步驟:1、牛肝菌清洗干凈,切片。大蒜去皮切片、干辣椒切段。2、鍋中放入比平時炒菜多二倍的油,油溫五成熱時,放入干辣椒爆香,接著放入蒜片。3、炒出蒜香味時,放入切好的牛肝菌,大火翻炒至牛肝菌變軟,加入少許鹽調味即可。
松茸為什么被一些人稱為“菌中之王”?
這個也好理解,俗話說“物以稀為貴”,如果這物不僅稀少,還加上一個“美味”,想必不稱“王”都難。好吃的國人對好吃的東西都研究得很深,只要好吃又價好的東西都有人想破腦子去實現人工栽培?,F在,大部分食用菌類,包括羊肚菌、猴頭菇、竹蓀、靈芝等,都已實現了人工栽培,走入尋常百姓家,但象“松茸”、“松露”等這些“傲驕”的“大自然之子”,它們仿佛就只會適應于大自然,人工栽培即使給它百般呵護,對它千般溫柔,它也不給“面子”。
至今,全球尚無人工栽培的成功先例。在日本,松茸被奉為“神菌”,售價5000元/公斤,科學家對它研究了20年,仍然沒有取得突破。松茸生長周期漫長,從菌絲發育成鮮松茸需要6年時間,且生長環境挑剔,一般生長在海拔2200—3400米的亞溫帶、寒溫帶的松樹林、冷杉林、櫟樹、杜鶻等混交林的密林中。每年出菇時間約為4個月,6月底—10月初出菇,8-9月為旺季。
松茸富含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、微量元素、活性營養物質等,具有強身、益腸胃、止痛、理氣化痰等功效?,F代科學研究還表明,松茸還具有治療糖尿病、抗癌等特殊功用。餐桌上的松茸,菌體肥厚,香氣絲絲彌漫,讓人猶如呼吸森林氣息,入口潤滑醇香,讓人陶醉。作為我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養生美食,它以營養卓著和美味無雙而享譽全球,因此被選為國宴常用食材之一,很多外國元首都以來華品到松茸為榮幸。
如何掌握松口蘑半人工栽培技術?有沒有什么好方法?
松口蘑是一種名貴食用菌??谀⒖?,口蘑屬。菌蓋幼時半球形,活白色,表面具黃褐色至栗殼色細鱗片,邊緣內卷。菌肉白色,厚。菌褶白色或稍帶乳黃色,稍密,彎生,不等長。菌柄圓柱形,內實,菌環以上白色,有粉末,菌環以下同蓋色,有鮮片。菌環生于柄上部,絲膜狀。孢子印白色。孢子無色,光滑,寬橢圓形至近球形,6.5~7.5 μm×4.5~6.2 μm。
自然界于秋季生在松林或針、闊葉混交林地上。中國主產東北地區及臺灣、云南、貴州等省。尚不能人工栽培。菌肉肥厚,具香氣,味鮮美。松茸是一種菌根菌,用松茸孢子或組織分離的純菌種,在試管內雖然能形成菌落,但生長速度極其緩慢,形成1個直徑1厘米的菌落需要1年時間,偶爾也可以在斜面上形成原基,但都不能形成子實體。
松茸的人工馴化栽培主要是在松茸適生林內進行。已經取得成功的方法有以下幾種:孢子引種法在松林里要使松茸孢子能萌發成菌絲并形成菌根,必須讓孢子貼緊松樹的細根;松茸孢子的壽命極短,必須將新鮮孢子及時播種到松林內才能成活。日本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:將細河沙洗凈,放入小木箱內攤平,把采到的野生松茸子實體插到沙中,待其孢子降落后將沙攪拌,使每顆沙粒土都能沾上幾粒孢子,然后將帶有孢子的沙粒撒入赤松林中人工栽培地段內。
在松茸充分成熟并大量地產生孢子時,將松茸采下放到桶中,按每個松茸用水2公斤的比例加入干凈的水,攪拌后立即用孢子液接種。接種前選好接種地,通常是在樹周圍細根茂密處,用鐵棒或木棒鑿出直徑1~3厘米、深10~15厘米的圓洞,將孢子液灌入洞中,再蓋上土。移植法在發生松茸的蘑菇圈中,選取長勢好、將要開傘的子實體,以它為中心,挖出10~15厘米見方、帶有大量菌根的土塊,并在準備種植松茸的松樹周圍挖出同樣大小的方洞,把挖來的帶有菌根的子實體土塊放進去。
這樣除了活的菌根和菌絲能長到新的樹根上外,子實體落下的孢子也能萌發后形成菌絲,并生長侵入到松樹的細根中。誘導栽培法在赤松樹冠范圍內松土,深度7~10厘米,切斷細根以促使細根增殖。在地面堆積秸枝落葉形成落葉層,使雨水不能很快滲入地表下,促使細根向上生長,可增加細根與松茸菌絲共生的機會。在未生松茸的地方取土,用4份土、加3份米糠、1份豆餅、少量尿素,堆積腐熟后,撒到落葉層上;也可結合施肥,撒一些人工培養的菌絲體,落葉層厚度下要超過3厘米,否則對細根和松茸發育都不利。
在細根和菌絲旺盛生長后,便可生長松茸。苗栽法此法是利用被松茸感染的3~5年生赤松幼苗作為“運載工具”,把它栽到不長松茸的地方,使母樹(17~18年以上的赤松)在土中的根再感染。具體方法是選3~5年生細根多的幼苗,用水洗凈根部,適當剪去部分細根,留7~8厘米長,并剪去一半枝葉,再假植在裝有肥料和厚土的塑料筐內,做成塑料框苗待用。
于秋或春天,以松茸發生位置力量指示,以其外側10~30厘米處作為接種點,先把菌絲體附近40厘米范圍內落葉和腐殖層除掉,露出赤松在土壤內的菌根,把塑料菌框橫放在菌根上,用厚土掩蓋,防止雨水滲入。要適度掌握松茸菌絲的感染程度,以根的一半被感染為好,若全部感染,幼苗容易死去。通常是在1年后挖出移栽。形成菌根的赤松苗,牙咬易斷,并有松茸香味。
移栽地最好是20年生、有充足陽光、土層較淺、比較干燥的赤松林。在選好移栽地的松樹附近(約1米)細根多的地方挖坑放入感染苗,蓋上厚土,加蓋落葉以防干燥。移栽后,松茸菌絲每年向外伸展15厘米,當直徑達1米以上時才能長出子實體。因此,從培養感染苗到長出子實體,需5~6年時間。 所需條件溫度: 松口蘑菌絲在8開始生長,最適生長溫度為20~24,在32停止生長,5-10厘米處地溫19是形成子實體的適宜溫度。
如果20以下土溫能維持15~20天,子實體就會大量發生。水分:充足而適度的含水量有利于菌絲體的生長。出菇時空氣相對濕度約85%。酸堿度:松口蘑要求土壤pH為4.0~5.5,即通透性好的酸性土壤。其它要求:地勢高燥,排水良好,坡度在20°~40°。林地內必須有較多的能供給養分的松樹幼根,土壤中敵對微生物的數量要少。
保護培養法在松茸自然生產林或人工引種林地上,每年做好蘑菇圈的位置記錄和畫出圖形,也就能估計出下一年度秋季松茸發生的位置,也是菌根生長發育最旺盛的地方,大多數原基將在這里發生,可用人工控制的方法促進松茸發生。以預定松茸發生圈為中線,搭一個60厘米寬、1米高的塑料棚,制棚材料要有適當的保溫作用。松茸發生期到來的前10~20天,往棚內通冷氣或放置冰塊,使溫度維持在18~20;同時每天澆水,數量相當于10~30毫米的降水量,5~7天后,就可看到原基和子實體的形成。
以后繼續控制較低溫度和較高的空氣濕度,20~25天就可收一批松茸,其產量是干旱年份在自然條件下發生量的5~6倍。此外,采用清林的方法也可提高松茸產量。清林的目的是為了改善林地生態環境,松林密度要高,長勢中等,若密度不夠,可保留一部分小灌林遮蔭。清林后的松茸山可明顯增產,清林后10年,每公頃可產鮮菇120公斤,而未清林的地方只有40公斤。
松口蘑的發展現狀松茸學名松口蘑,是與多種松、鐵杉、云杉共生的菌根菌,其中以日本赤松的樹林最適宜其生長。國產松茸多生長在紅松、赤松、云南松及華山松林內。日本人素有食用松茸的傳統,松茸是高級酒宴上的名菜之一,每噸售價1800萬日元,是香菇售價的18.8倍。日本人將栽培松茸的地方稱為“松茸山”,松茸的收入是木材收入的3倍。
野生菌季節來臨,農村的朋友,你知道牛肝菌和青頭菌能一塊做嗎?
我是云南農村的,每年我們都要進山撿野山菌來回來解饞,每次撿回來的菌至少四個種類,有的時候也會遇到青頭菌、牛肝菌,牛肝菌還不止一種,但炒的時候我們都是放在一塊炒的。這里我不敢大聲的告訴你們,我自小到現在,已經過去了40多年,我家每次做野生菌都是大雜燴,別說青頭菌和牛肝菌放一塊炒了,不管是什么菌種,多少種類,通通是放到一塊炒。
我很慶幸,到目前為止,我們家沒有任何一人中過毒。為什么我們家要大雜燴呢,第一是有的時候撿到的野生菌數量少,只能放一塊大雜燴。第二是因為大雜燴炒出來的野生菌非常的香,就像黃燜雞一樣,五臟俱全的炒出來最好吃,不知道你們是不是也認可這種做法。說句心里話,這樣的吃法,可能令人望而生畏,我也是試著試著就過了40多年,有的時候確實還是害怕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