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現低密度膽固醇高的癥狀怎么辦?
出現低密度膽固醇高的癥狀怎么辦?人體血液血漿內所含脂類稱血脂,包括膽固醇、膽固醇酯、甘油三酯等;體內膽固醇總量為100~200克,其中三分之二于體內合成,三分之一來自食物。膽固醇必須和脂蛋白結合才能被運送到體內各部分。脂蛋白又分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。低密度脂蛋白把膽固醇從肝臟運送到全身組織,高密度脂蛋白將各組織的膽固醇送回肝臟代謝。
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)水平隨年齡增加而升高,高脂、高熱量飲食、運動少和精神緊張等也可使水平升高。一般人群平均水平在2.1~3.1毫摩爾/升。我國血脂異常防治建議將LDL-C分成3個水平:≤3.10毫摩爾/升為合適范圍;3.13~3.59毫摩爾/升為邊緣升高;≥3.6毫摩爾/升為升高。有文獻將LDL-C分成5個水平:<2.6毫摩爾/升為最適;2.6~3.34毫摩爾/升為近乎最適;3.38~4.13毫摩爾/升為臨界;4.16~4.89毫摩爾/升為高水平;≥4.92毫摩爾/升為極高。
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損健康進入外周組織細胞的脂蛋白顆粒,可被氧化成氧化LDL-C,當LDL-C尤其是被氧化修飾的LDL-C過量時,它攜帶的膽固醇便積存在動脈壁上,久了容易引起動脈硬化。眾多研究提示,LDL-C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,所以多用于判斷是否存在患冠心病的危險,也是血脂異常防治的首要靶標。LDL-C升高可見于遺傳性高脂蛋白血癥、甲狀腺功能低下、腎病綜合征、梗阻性黃疽、慢性腎功能衰竭、Cushing綜合征等,但最重要的原因與日常生活飲食及習慣有很大的關系。
1.飲食不合理,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攝入過多,如牛肉、豬肉、全脂牛奶、蛋黃及加工和油炸食品等。2.肥胖或缺少運動。經常不運動者或者肥胖者,體內常常會有很多熱量,而高于身體實際需要的熱量,就會儲存為脂肪。3.精神壓力過大、心情郁悶時很多人會傾向于吃大量脂肪類食物、飲酒和吸煙,導致LDL-C偏高。4.遺傳基因對于血液中LDL-C的生產和處理速度也發揮著關鍵作用。
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策略1.改善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。膽固醇攝入量每日應控制在300毫克以下;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可促進膽固醇排泄,減少膽固醇合成,降低血膽固醇;多吃魚能有效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入量;多吃大豆制品,大豆制品中含有一種天然的植物化學物質異黃酮,有助于把LDL-C從人體中清除出去;攝入足量的維生素C。
2.應用抑制膽固醇吸收的藥物,如依折麥布。3.服用降脂藥物。血脂調節藥品種很多,效果各異,但其作用原理不外乎干擾脂質代謝過程中某一個或幾個環節,如減少脂質吸收,加速脂質的分解或排泄,干擾肝內脂蛋白合成或阻止脂蛋白從肝內傳送進入血漿等。包括:①膽汁酸螯合劑:如考來烯胺和考來替泊。②HMG-CoA還原酶抑制劑(他汀類):這是臨床上最常用的降脂藥物,已在臨床上使用的有阿托伐他汀、瑞舒伐他汀、辛伐他汀等。
頸動脈硬化前,身體會慢慢給出什么信號?
你好,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。其實頸動脈硬化隨著年齡增長,其發生率是逐漸增高的,只是有些人嚴重,有些比較輕,不管輕與重,這個動脈硬化都會發生。輕微的頸動脈硬化沒有癥狀。頸動脈斑塊是否嚴重有個界限:目前國內外較為統一的意見是以頸動脈斑塊造成狹窄程度50%為界,根據狹窄率的不同程度來分級:輕度狹窄:狹窄率為0-50%;中度狹窄:狹窄率為50%-70%;重度狹窄:狹窄率為70%—99%;頸動脈閉塞:狹窄率超過99%。
頸動脈是血液由心臟通向大腦的主要血管,供應大腦半球前3/5。頸動脈狹窄引起腦梗死有兩種方式:①嚴重的狹窄造成的遠端腦灌注不足,引起分水嶺區腦梗死;②頸動脈粥樣斑塊脫落或斑塊破裂形成的微栓子栓塞遠端血管,引起腦栓塞。研究發現,約30%腦梗死發生與顱外頸動脈的阻塞性病變,尤其是各種原因所致的頸動脈狹窄有關。
頸動脈狹窄程度>75%的患者中,1年內發生卒中的可能性為10.5%,5年內為30%~75%。由此可見,頸動脈狹窄性病變和腦梗死發生密切相關。當頸動脈狹窄較重時,會出現一些臨床癥狀:1.一過性單眼黑朦,2.發作性肢體活動不靈,3.言語笨拙,4.患者反應遲鈍。當這些癥狀出現時你要小心,這些小卒中是發生大的腦梗死的前兆,同時也提醒你關注頸動脈是否已嚴重狹窄。
如果已狹窄了怎么辦?關注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:高血壓病、高血脂癥、糖尿病、長期吸煙史、長期大量飲酒等,如果你有這些危險因素,同時頸動脈多發斑塊,那么要戒煙戒酒,控制肥胖,降糖、降脂、降壓是重要的預防措施,稀釋血液、預防血栓形成,要進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及他汀藥物降脂抗動脈硬化治療。了解更多神經健康知識,關注張士保醫生頭條號,請轉發讓更多人獲益!。